课程教学

课题进课堂,教研绽新彩——惠山区高中教科研活动在我校举行

 深化"课题进课堂"的教学探索,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,522日,惠山区高中教科研活动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锡西分校举行。活动围绕高中课题研究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主题,通过研究课展示、评课议课及专题讲座三个环节,以具体教学案例为载体,探讨如何将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。

      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吴宝莹老师作《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》专题讲座。讲座从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出发,系统讲解了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,为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专业指导。吴老师指出,课题研究应立足教学实践,建议从教学困惑课标要求教改热点三个维度选择研究课题;在研究设计上,推荐采用行动研究、个案研究等方法;在实施过程中,强调要做好研究日志和过程档案的记录;在成果总结阶段,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。讲座内容紧贴教师实际,为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方法指引和实践框架。

     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邱杨兵老师带来《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立体化探索》专题讲座。讲座伊始,邱老师就鲜明地提出:实验教学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,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。邱老师结合自身课题研究实践,深入剖析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四个关键维度:观察分析能力、实验操作能力、调查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他指出,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课堂-校园-社会三级联动的实践体系,并详细阐述了简单观察基础实验综合探究的渐进式培养路径。讲座中,邱老师特别强调实践活动的系统性设计,通过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,实现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。整场讲座既有理论深度,又包含丰富案例,为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。

      胡晓老师执教《探索盐碱地的形成与改良》实验研究课。课程以盐碱地现象导入,系统讲解了土壤盐碱化的概念、分布区域、形成条件及改良措施。胡老师选取盐城地区作为典型案例,精心设计了两组实验:一是毛细现象模拟实验,二是影响土壤盐碱化因素的分组实验。通过实验操作,学生直观理解了盐分来源、地表富集机制,以及地下水位、蒸发强度、土壤性质等因素对地表盐分积累的影响。整堂课构建了完整的实验探究框架,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的转化,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验教学模式。

      在课后的研讨环节中,与会教师围绕胡晓老师的《盐碱地的形成与改良》实验课展开了深入交流。大家一致认为,本节课以土壤盐碱化问题为切入点,通过观察现象-实验探究-分析机理-提出对策的教学逻辑,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体系。教师们特别肯定了胡老师设计的三个递进式教学环节: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感官接触建立对盐碱土的直观认识;其次组织毛细现象模拟实验,引导学生探究盐碱化形成机制;最后启发学生思考改良措施,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。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,更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。

在讨论中,与会教师还就如何优化实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,包括细化实验指导方案、完善实验评价标准、开发系列化实验课程等,为提升地理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。整个研讨既有理论高度,又注重实践指导,充分展现了教研活动的价值与意义。

      本次惠山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圆满结束,活动通过创新性地将优质课例展示与专题讲座有机结合,为区域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平台。胡晓老师执教的实验课生动诠释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;邱杨兵老师围绕地理实践力培养作了系统讲解;吴宝莹老师则从课题研究角度提供了专业指导。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校际交流的桥梁,更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创新,为提升区域地理教育质量注入了新动力。